6月21日13时,新闻学院2024届毕业典礼在学院报告厅举行。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窦志梅、院长廖圣清和班子成员、管理干部及教师代表出席典礼,部分毕业生家长参加典礼活动。2023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刘净源主持典礼。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别离将至,当夏至的钟声悠然敲响,新闻学院即将送别2024届毕业生。阳光以夏天的名义掠过北回归线,纵身跃入每一个即将离开校园的学子心中。今天,我们迎来了最长的白昼,带着离别的祝福、收获的喜悦,为我院2024届毕业生隆重举办毕业典礼,愿新闻学院全体毕业生精彩永不落幕。
毕业生代表发言
2020级本科毕业生代表杨超同学发言。他用“三人众”“两人从”到“一个人”的过程来概括2020级本科生共同走过的四年,对陪伴自己一路成长的老师、同伴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说道:“新闻学院对我们的培养,不仅为我们拓宽了视野和思维的边界,更为我们提供了开放探索的信心和底气。”并表示在新闻学院经历和收获的一切,会伴随着他一路前行。同时也祝福所有毕业生同学,愿他们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寻人生下一阶段的稳固锚点,保持真诚与热爱,既守护日常生活的意义,也要与更宽广的世界相连。
2021级硕士毕业生代表苏睿雯同学发言。她代表2021级全体毕业研究生向母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助力他们在求学道路上阔步前行的老师、家长、同学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在这里,她深刻感受到云大人在新时代团结奋进中的磅礴力量,在研学生活中经历蜕变和成长,她始终坚信“在路上,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最后,她祝愿所有2024届毕业生此去一帆风顺,轻装策马青云路,人生从此驭长风;祝愿全体老师安康顺意,桃李芬芳;也祝愿母校——云南大学蒸蒸日上,再谱华章。
活动表彰
接下来进行“助航青春 考研帮扶1+1”活动表彰,并由活动成员代表朱茜玥发言。
朱茜玥同学首先感谢了学院搭建这样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平台,让她能够用自己的技能帮助学弟学妹们应对考研过程中的困难,实现帮扶和被帮扶同学的共同成长;同时展望未来,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开展多种活动,为同学提供帮助与支持,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家长代表发言
2024届新闻与传播专硕郝康同学的家长作为毕业生家长代表发言。首先,她代表所有家长,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也向所有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表达最热烈的祝贺。她语重心长地向所有毕业生说道:“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对公正的坚持,用你们的笔触和镜头,展现社会的多样性,传递人间的真情。”最后,祝愿毕业生们在未来的旅程中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广阔的世界。无论何时何地,家长们的支持和祝福永远与孩子们同在。
教师代表发言
刘宇老师代表学院教师发言。首先,刘宇老师对2024届所有毕业生表示祝贺,他认为从离开校园的这一刻起,毕业生们才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在谈到当下社会的复杂环境时,他说道:“请你不必过多焦虑,你要做的就是从当下做起,抓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认真地对待。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其实普通人的成功和幸福离你并不遥远。”此外,刘宇老师对即将奔赴新闻工作岗位的学子们充满期待,希望他们务必保持对新闻事业和新闻伦理的初心,去发掘、报道、传播事实和真相。
院长致辞
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致辞。他代表学院,对全体毕业生表示祝贺,同时也向长期以来关爱和培育各位同学的师长、家人、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下为廖圣清院长在新闻学院2024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原文」
亲爱的各位同学,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于此,隆重举行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2024年毕业典礼,为大家庆祝这个值得铭记一生的重要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祝贺各位同学顺利毕业,同时也向长期以来关爱和培育各位同学的师长、家人、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凤凰花开,离别时节。想必各位同学也感受到了时光轮转,岁月如梭。大家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向往,对自我实现的期许,对建设更美好未来的愿望,经过深入地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扩展理论知识,完善研究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我对大家的成长,深感欣慰,对大家取得的成绩,十分骄傲。
同学们,敏锐的你们已经发现,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风险社会来临,危机四伏,随时对人类社会、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危险,就像大家感知到的,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已经显露出了对现实世界真切的影响。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愈发重视“创新”、愈发强调“质优”,组合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大家带来新的机遇。你们同样见证了母校的发展,给云南大学过了百岁生日,继承了云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时代的洪流下,千帆竞发,各位同学如何能够应对环境变化,把握我们已有的专业知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建树,我和大家分享两点想法。
(一)继承云大“会泽百家”的学术传统,在全球化和跨域化背景下,超越国界与时空,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关注全球共识的构建与发展。
云南大学创建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大师辈出的时代背景之下。私立东陆大学创办之初,就以“培养人才,昌明学术”为宗旨,强调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新闻传播人才,肩负着传递真实,传递温暖,传递力量的使命。新闻传播人才,应该拥抱一种以人为本,以公共为中心的责任伦理,关注可持续的未来,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传播促进社会公平。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是新时期新闻传播人才的未来使命,也是同学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如今全球化进程早已迈入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各地的相互依赖程度更强、范围更广。由于这样紧密相连的相互作用,世界各族人民成为一个命运休戚与共的人类共同体,新技术与新环境并没有降低对媒体的专业要求,相反,当自媒体人也可以参与内容生产时,掌握传播知识,把握传播规律的媒体人所体现的专业素养弥足珍贵。
囿于社交媒体传播日益凸显的同温层效应,圈层化、关注点疏离使各群体间的沟通理解更加困难,很多小群体以共同的兴趣或价值观为基础,形成稳定的同温层,甚至无法接受和理解除自己群体外的信息,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由大众传播建构的公共领域,运行机制是对话和认同,达成了社会主流价值并促进了公共理性,避免社会共识困局。我们更需要超越国界与时空,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关注全球共识的构建与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传播规律,促进社会中不同主体相互理解,保持信任,从而促进合作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直面如今的传播环境,时常问问自己,为了了解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我是否熟练掌握了研究方法,是否具备足够的媒体素养,是否能站在行业前沿,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数字媒体平台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使用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加以回应,这是新闻传播学子,做出自己独特贡献的方式之一。
(二)培养家国情怀,赓续云大“至公天下”的爱国传统,在中国大地上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中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学们,老校长熊庆来曾说道 “盖学术乃国家精神所系”, 闻一多曾在致公堂做“最后一次讲演”,大家应该心有所系、情有所归,最大的情怀是家国情怀我们要在中国大地上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之问,是要坚持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矢志不渝聚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走上一线,不怕吃苦,探索、研究不断变化的媒介形态中的传播规律;世界之问,要意识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我们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同学们要思考,如何重构公平正义的传播秩序;人民之问,要去聆听群众的心声,回应现实需要,以开放包容接触不同观点,以理性客观审视传播现象,以专业务实应对传播工作,会用,善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铭记社会责任,是个人发展顺利的要求,是新时代国家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科专业人才的需要;时代之问,需要同学们去思考传播与国家发展,为进一步理解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和发展历史,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意义,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懈努力。
这些目标是远大的,但脚下的路是一步一步积累的。云南大学的校训是“自尊、致知、正义、力行”,力行就是在告诉大家知行合一,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教会了你们学习和探索的技能与方法,而我希望你们能保持持续的学习的态度,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探索新闻传播领域,用你学到的知识拓展新闻传播学的未知,解决现实的问题。
同学们,我衷心希望你们去做一个视野开阔、目光远大、思想解放、观念进步的人。洞悉社会发展方向,明确当下问题,利用好现有的知识储备,方法储备,通过探索这个世界,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带着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的印记,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前程,都会熠熠生辉!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这个大家庭,也欢迎各位同学常回家看看!再次祝福大家!谢谢!
拨穗、颁发毕业证书
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为各位毕业生拨穗、颁发毕业证书。
(每位毕业生的拨穗照片请大家扫描文末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