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迎百年校庆,由青鸟生涯工作室发起的专业硕士生涯论坛之“记者故事我来讲”顺利举办。2021级和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讲述中国名记者故事,2020级有实习经验的同学分享实习经历和感受。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云雯,副院长左小麟,综合办主任伍丽秀,学工办副主任、研究生辅导员袁晨玲和本科生辅导员常芬参加活动。
作为新闻学院第七届记者节系列活动,专业硕士生涯论坛的举办致力于促进同学们理解和传承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同学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四力,担当使命。
重温与致敬
从邹韬奋到张俊兰:做与人民血脉相联的记者
讲述者:桑起琳(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邹韬奋先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同时也是出色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我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他将新闻出版事业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创办六刊一报一社:《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和《生活日报》、生活书店。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毛泽东
为纪念邹韬奋而设立的长江韬奋奖,是奖励全国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类节目制片人、校对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当代记者张俊兰同样在传承和践行韬奋先生的精神。她用25年的时间,受社会各界委托在凉山建设了3所希望小学,在7所院校设立奖、助学金,与爱国慈善家共同努力创建了60多个孤儿班、女子班,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凉山贫困学生和孤儿。
彭迪与彭大伟:是记者,更是和平的使者
讲述者:张钰婕(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作为新华社著名记者、著名新闻评论员的彭迪不仅是记者,更是一位和平使者。他认为,记者应该是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又能独立作战的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首批驻外记者,彭迪被派往印度尼西亚担任首席记者。此后,他亲身经历了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等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战后数十年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国际新闻记者承担着与世界积极交流和对话的重任。2021年开始,中新社德国分社记者彭大伟负责中新社全新打造的大型学理融合报道专栏《东西问》之“中外对话”。目前已独家对话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和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等多名重量级外国人士。如何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新闻工作者当有更多积极创新的作为。
从范长江到候雪静:做政治立场坚定的记者
讲述者:常文林(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范长江先生创造了中国新闻史的三个第一: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是第一位采访延安的记者。他成立了国际通讯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两个组织,留下了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经验与样本。在新闻与政治的关系中,他明确提出记者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定 “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
现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记者侯雪静也同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进大棚、走田埂,走进老乡家、坐在炕沿上听老乡讲述自立自强的故事,与老乡分享脱贫的喜悦 …… 她与同事拍摄的纪录片充分诠释了中国的减贫密码,告诉了国外受众中国的成就有多么辉煌,背后就有多少艰辛。作为前线记者,他们见证并记录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他们的记录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更不是社会主义,新闻记者在精神减贫的路上必须奋发有为。
躬行与感悟
今年 8 月到10月,新闻学院向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派出2批 共39名以专业硕士为主体的实习生,这是学院建立以来首次与省内主流媒体最大规模的建制实习生安排。三名实习生到生涯论坛分享了她们的经历。
分享者:角建芸
(2020级传播学硕士、实习生班长)
角建芸为大家介绍自己在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实习的工作内容,并分享了她与云南省社会科学专家组到临沧开展基层调研的经历,“大家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写多练才能收获进步。”
吴姣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实习所在的云南日报国际传播交流中心。从最初“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到“实践后的收获满满”,她强调要打破想象,体验真实新闻传媒工作、学习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体验真实的职场生活,提升综合素质能力,要多学习政治理论,用理论充实头脑。
王思佳分享了自己在云南日报经济部实习的实习经历。在工作中,她从陌生到熟悉,从打杂到跑发布会和采访写稿,专业技能一点点得到提升和夯实,到媒体工作的就业意向也越来越清晰和坚定。
左小麟老师结合当下媒体行业实际形势和同学们交流,“一个好的记者,来自于职业和爱心的感召力”,虽然目前记者这个职业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希望同学们能纠正对记者的误解,积极地在记者队伍中锻炼自我。左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寄语:第一,要确定人生的目标,思考如何利用好三年时光来提升改变自己;第二,要向优秀记者和身边优秀的人学习;第三,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学会做人,要尽力去关心帮助他人。
袁晨玲老师提到自己在《云南日报》从事行政相关工作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汶川地震时、在疫情背景下,记者们奔赴前线的勇敢与气魄,袁老师感慨:“记者的工作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自豪”。她以2020级专硕同学的实习情况,希望研一和研二的同学要踏实努力的完成实习工作,珍惜每一次的实习机会。曹云雯老师则鼓励同学们一定要以自我为主体,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干,为遇见更优秀的自己而不断努力。
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通过生涯论坛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沿着历史的脉络,回味前人在实践中秉持客观、公义与真诚,了解前辈对专业报道的坚守,更感受到了学习专业知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要性。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