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

DAY6回顾|全球化全媒体时代的国家传播体系建设&智能算法与传播价值观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2-08-19

上午九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胡正荣教授为学员做题开展一场名为《全球化、全媒体时代的国家传播体系建设》的主题演讲。

胡正荣教授首先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来讨论“如何理解国际传播的能力”,同时讲解了在当下中国语境下需要做出时代考量。第一,要看到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第二,是工具性的变化。之后,胡正荣教授用Global Soft Power Index 2022的案例展开了对全球化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能力的理解,生动地为学员讲解了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软实力竞争的情况。

接下来,胡正荣教授对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精神进行了清晰解读,解释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三个根本目的是: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学者可以至少从五个视角进行研究。中国的传播至少是六面体,要“真实、立体、全面,还要可信、可爱、可敬”。胡正荣教授以2003年—2022年期间,“Times”等外媒杂志对中国态度转变的事例说明,全球传播生态仍然处于“西强我弱”的格局,但已经明显看到“东升西降”。

之后,胡正荣教授回到中国本土,表示中国人更能讲好中国故事、世界故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要先看世界是怎么看中国的,要有世界观,脑子里有世界才能看到中国。胡正荣教授总结到,目前以传统媒体为主体的国际传播体系已具雏形,互联网已成为国际传播的新阵地和主战场,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及全球主要区域,国家和节点城市国家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舆论进一步改善。

最后,胡正荣教授从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方面解释了全媒体的定义,为大家带来了新的认知。在对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报道的基础上,胡教授表示,我们的视野要从中国走向世界,主体要完成从“我”到“我们”的转变,重点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叙事层面上要从宏大叙事转为微观细节。实践方面,胡教授从系统性创新与顶层设计,传播者,传播用户,传播产品,传播平台与业态和传播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建议,全面地为大家剖析如何做好国际传播的问题。


下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智能算法与传播价值观》的讲座。

陈昌凤教授首先以算法、算法原理及其运用展开讲授。陈教授表示,算法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化的程序,用一般的原理去对应复杂问题,逻辑的一切都在计算化。基于主算法的不同,算法原理及流派可分为六个流派。陈昌凤教授进一步用多个国外案例为大家清晰地展示了算法的运行过程。

陈昌凤教授表示算法系统是一种文化,技术具有自己的系统,能自我进化自我循环,技术逻辑会拓展出制度层面的构造,进而成为社会文化的层面。社会性的算法是算法依托技术逻辑而形成的制度延展或文化实践。算法系统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与文化相对的技术。在算法的驯化方面,陈教授从美颜的算法技术展开,简明扼要地阐明算法结构的逻辑关系,以生动的图示表现了算法的数据运行过程是如何通过人脸分析展现的。

之后,陈昌凤教授提出,算法作为价值载体,服务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算法是人类社会实践与经验的反映。算法不是超越人类网络中的行为体,算法不是自主的技术对象,不只是严格限制和程序公式,而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因此,算法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践与经验的反映。人类所具有的善恶、文化差异、意识偏见,也会反映于算法之中。陈教授以多个案例表示,算法是被现实社会和人类价值观所影响的,它会接受现实社会的文化形态。

陈昌凤教授总结,算法是各种复杂的问题简化后的解决方式,不是一切。价值和理性是两个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算法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工具,让效益利益最大化,它没有考虑到人类价值的问题。感觉感知是工具理性无法给予的,价值理性需要考虑到人类自由追求、偶然性等问题。

最后,陈昌凤教授激励学员培养学习能力、好奇心和跟进最新信息的素养。陈昌凤教授守正创新的精神使学员们升起敬佩之心。陈昌凤教授希望,年轻学者要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在学术之外,为人和为学是一样重要的。新一代学者要进一步拓展与世界对话和交流,从证明自己到表达自己,为中国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讲座结束后,陈昌凤教授与人民日报云南分社社长张帆进行亲切交谈。

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院长廖圣清教授对陈昌凤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同时,也对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寄予了希望,表示学者们做人和做学问应当一致,要努力学习,做好本分之事,见贤思齐。




点击阅读原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