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13:30,《未来之形》影片放映活动在新闻学院101图书资料室举办,新闻学院副教授林进桃介绍来宾并组织观影。纪录片导演、美国西北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史杰鹏带着自己拍摄的片子来到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国际纪录影像研究中心主任鲍枫作为学术主持详细讲解相关情况。
观影环节
《未来之形》是一部边境地区的生态影片,讲述了索诺拉沙漠中靠天吃饭的草药猎人兼房主桑多格(Sundog)的故事。他在那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周围有猪、蛇、蝙蝠和鹤。远处潜伏着监控摄像头、推土机和边境巡逻队。随着边境巡逻队侵犯他的相对自由,他变得越来越不安,并开始超越自己的生存界限。影片通过对索诺拉蟾蜍迷幻毒液的描写,以及令人不安的生态恐怖主义行为,塑造了桑多格的形象,提出了人类如何与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相处的问题。
交流环节
在影片放映后的交流环节中,史杰鹏导演对师生提出的相关疑惑进行解答。
对于影片中的主人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再拍还是直接拍摄?
史杰鹏导演认为,需要根据不同的作品进行选择。《荒漠沙海》在拍摄前对其中的人物Sundog并不太熟悉,而是在拍摄过程中逐渐培养感情,并对他和他所处的环境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后来的《未来之形》的拍摄做了铺垫。另外,在与被拍摄者展开交往前,要事先告知他拍摄意图,并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见。
影片中的画面是预先设想去采录的还是拍摄中自然而然纪录的?
影片中的画面既有拍摄中自然而然纪录的,也有预先作出构想,再去采录的。例如《未来之形》中,Sundog用枪瞄准边境的巡逻塔的画面,是在构想后搭配后期处理的方式制作的,并未使用实景,就是为了避免可能触发的法律纠纷。因此,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后再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
如何通过视听语言传达影片的在场的体验感?
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太多语言和对话,如果影片只依靠语言,那自然中更真实的虫鸣鸟叫声将会被覆盖和忽略。而这部影片想传达的是人类与生态亲密的关系,更需要调动人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因此,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也会将涉及到大量说话的内容进行删减,保留原生态的声音。
如何看待影片中涵义模糊的内容?
观众应该主动去接受、吸收影片所传递的信息,通过一系列镜头语言,构建起对主人公的认知,从画面里面挖掘出各自感兴趣的内容,并保持好奇心,以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在影片中直接给出观众解答,而忽略想象力。例如影片结尾的蟾蜍,皮肤疙瘩里面的毒素会给人非常强烈的幻觉,这种致幻毒素会塑造出不同层面的性格。
在创作或者拍摄的时候,会融入哲学或者宗教的元素吗?
在拍摄中不应该想太多,因此并未考虑到这些宗教元素。倘若考虑的因素太多,会难以观察和投入到故事中。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身体和感官的调动,以更好地建立与世界的亲密关系,这些东西会超越我们所认知的宗教和哲学。
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虚构的元素,会和纪录片的真实性相冲突吗?
史杰鹏导演谈到,他并不在意真实性,也不是特别喜欢纪录片这个说法,他认为大家对纪录片和电影的定义较为狭窄,有很多的偏见。他认为纪录片一开始就是虚构的东西,比如《工厂大门》和《北方的那努克》,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是creative treatment of reality,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作为创作了多部作品的导演,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同学的?
拍摄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最好是找到自己想表达的事物来表达你的感触,表达你对某一个人、某一个地方、某一个环境或某一个时刻的喜爱。拍摄者自身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因此要特别认真、温柔、敏感地关注你的感情。比如这个镜头让你很快乐,就保留下来,那个画面让你觉得脆弱,就录制下来。重要的是你自身的想法和感触,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最珍贵的作品。